1.今冬暴雪连连,这背后有没有隐藏什么气候问题,是环境得到改善了还是进一步恶化了?

2.河南、山西暴雨,“南旱北涝”气候实属不正常,发生了啥?

3.今年的天气怎么这么反常冷呢?谁知道什么原因不?

今冬暴雪连连,这背后有没有隐藏什么气候问题,是环境得到改善了还是进一步恶化了?

2021湖南最近天气异常_湖南天气最恶劣反常

这种暴冷暴寒的现象并没有说明今年的天气有所好转,恰恰相反这正说明我们的环境变的更恶劣了。从生物的生存环境来讲,需要有一个相对平稳的气候条件,以保证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进行。举个例子,如果极端寒冷或者极端炎热,就像近些年来一样,夏季酷热,而冬季像今年一样特别寒冷,这样的气候对生物的正常生存很不利。从今年的天气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样一个比较大范围的降雨雪和温度偏低的异常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是大气环流系统出现了异常的状况,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的冷空气很活跃,另外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出现这样的环流异常,从气象来讲一般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气自身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受到外强迫的影响,今年的环流异常与2007年8月出现的一次拉尼娜事件有关。这里提到了拉尼娜现象,这个词可能对于我们来讲不如厄尔尼诺现象熟悉。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所以说不管是拉尼娜现象还是厄尔尼诺现象都表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在人类自身的摧残下不断的恶化,大自然不断地给人类敲响警钟。

当然这种现象的发生不能排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从人类所掌握的气象记录来看,地球的气温在冷与暖之间交替,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不过像今年的情况用以上观点以及“意外”来描述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出来,这种“意外”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地球破坏的“必然”。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河南、山西暴雨,“南旱北涝”气候实属不正常,发生了啥?

今年的极端天气可谓是频频爆发,全球天气处在不正常状态,而国内“南旱北涝”的极端气候十分明显,这让不少人十分好奇,这到底是怎么了?难道地图拿反了?

01、北方暴雨频发

北方地区过去多年里,一直干旱少雨,每年降水时间多为6-9月份,秋季过后雨水就已非常少了。可今年就不同了,10月份开始,因一波强降雨导致山西76个县175.71万人为此受灾,12万人紧急转移,284.96万亩农田受灾。

往年山西10月份的累计平均降水为31.1mm,可今年山西多地降水监测站突破历史极值,如大宁县、迎泽区降水量超250mm,文水、汾西等县(区、市)降水在100-250mm之间,创下了记录。

除了山西外,10月份开始陕西降水也明显增多,其降水量偏多60%,遭遇了近60年来最强降雨量,入汛至今,陕西累计降水量为823.1mm。而因接连降雨,使得陕西多地农田水量近乎饱和,出现地质灾害的可能较大。

此次陕西、山西的暴雨,其降雨时间长、雨量明显偏大,其实从9月份开始西安就有半个多月处在降水中。而再往前,河南7月份也遭遇了一场强降雨,以至于经济损失惨重。

在大家的印象中,北方降雨量通常较少,反而经常要为干旱少雨犯愁,不过今年北方雨水已超过南方。

02、南方阶段性干旱

今年南方雨水明显偏少,本该降暴雨的夏秋季节,今年雨水量偏少,不少地方甚至供水成了问题。就拿广东来说,粤东一带从去年秋季开始就明显偏旱,长时间不降雨,白盆珠水库已持续4个月处在死水位之下,部分城镇限量供水,农作物受旱问题较重。

而在江西地区,从7月上旬开始,中旱范围占全省的54.8%,且赣北、赣南、赣中局部地带处在重旱之中。而湖南也是如此,从9月份开始,降水大幅度减少,且近50%的面积出现干旱气候。

03、为何会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

今年9月份,北方地区雨水较往年偏多两倍以上,其中京津冀、鲁豫晋陕、辽宁降水超1961年有记录以来的新高。为何今年降雨会出现这一问题呢?

1、大气环流异常

气象专家任国玉分析称,今年北方雨水之所以偏多,其实受北半球、东亚的大气环流反常有关,且这一现象已持续鼠年,中高维度的高空环流波动性比较强,南北冷暖空气的交换、波动更为频繁,我国受其影响较大。

同时,因副热带高压强度比较大,且偏北偏强,覆盖了华南大部,以至于南方高温比较明显。而因副高偏强,气流只能在副高边缘波动,再加上海洋的暖湿气流充足,和南下的强冷空气碰撞。

而碰撞的地区刚好在副高西北部边缘,在撞击之下也就形成了一条雨带,也就是四川盆地到华北、东北一带,且持续时间久,降雨量较大。而华南、江南一带,因台风在副高边缘移动,且今年多在海南一带登陆,使得暖湿气流难以侵入南方腹地,也就很少形成降雨,南方偏干旱偏炎热。

2、冷空气提前南下

因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冰川加快融化,且释放出了大量冷空气,结果冷空气提前南下。而另一面,原本9月份副高就应该离开中国,但今年不仅没离开,反而朝黄河流域移动,且到了10月份依旧赖着不走。

结果,提前南下的冷空气和副高热空气相互碰撞,并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降下大雨。当然,今年拉尼娜现象的发生概率为80%,而拉尼娜在中国的特性一直是“南旱北涝”,有拉尼娜的年份,因赤道东侧易出现高压气团,从而诱使副高持续偏北,结果导致华北降水偏多。

正因如此,今年北方频频出现几十年一遇的强降雨天气。可能有些人会说,北方一直缺水,降水较多也不是坏事。实际上,今年的降水并没有在最适当的时候降落,反而9月份北方作物迎来了丰收,此时降水只能被迫延迟玉米、大豆等的采收,冬小麦的播种也受影响,对农业产业不利。

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极端天气只会越来越多,且多是突发性的极端气候。以现有的预测方式,很难提前进行预防。接下来政府也要采取应急手段,如建造中小型水库,发挥其蓄水能力,同时平日里也要加大对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大家咋看?

今年的天气怎么这么反常冷呢?谁知道什么原因不?

倒(dào)春寒(英文late spring coldness),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雨雪天气。此时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极易造成不利影响。

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早晚却寒气袭人,让人倍觉“春寒料峭”。这种使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就是通常所说的“倒春寒”。据历史资料显示:北京30年出现“倒春寒”的几率在57%左右。特别是早春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3月8日南郊观象台的最高气温已达到15.2℃,而最低气温只有3.3℃,早晚温差还比较大。

在春季天气回暖过程中,常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对作物造成危害,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倒春寒是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是造成早稻烂种烂秧的主要原因。常年 2-4月,江南地区先后进入早稻播种育秧大忙季节。在此期间冷暖空气相互交绥,当北方冷空气南侵到江南和华南时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常常造成低温连阴雨天气,当日平均气温在12°C或以下,连阴雨3一5天;或在短时间内气温急剧下降,且日最低气温降到5°C以下,均可造成早稻烂秧和死苗。这样不仅损失大量种子,而且因补种延误播种季节,使早稻成熟期延迟,影响晚稻栽插,使晚稻抽穗扬花期易受低温危害。近30多年中,以1951、1969、1970、1976年的天气气候条件最差,造成严重烂秧,一般烂秧率超过30%,有的达50%。如1970年仅广西地区烂种就达1亿斤以上;1976年,仅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就损失谷种达7亿斤。此外,对已播棉花、花生等喜温作物也常常造成烂种死苗;并影响油菜的开花受粉,及角果发育不正常,降低产量;有时影响小麦孕穗,造成大面积不孕或籽实质量低劣。

通常,人们将进入3月作为春天的开始。春季气候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乍暖还寒:一是春季的气温日夜温差较大;二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多。在气象学中,“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真正的春天,即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的那种前暖后冷,并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倒春寒”发生时,可使正处于返青或拔节生长阶段的冬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可使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棉花、水稻等农作物出现烂种,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